咔嚓一“夏”!国际语言文化学院116名留学生结业啦!

七月蝉鸣不止,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毕业季如约而至。来自上合组织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116名上合青年,顺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。从非遗秧歌的舞动到新春民俗的热闹,从青岛的山海风情到多国文化的交流碰撞,从上合示范区的产业领略到智能体验,学生们相聚于去年的初秋,用一年时光书写了一场跨国界、文化交融的中国故事,又将在这盛夏的蝉鸣里,各自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3103919.jpg

翻开岁月的相簿,学生们在开学典礼上舞动青春。他们是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第一批留学生,也是上合组织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间深度友好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

梧桐摇曳的深秋,学院里到处有留学生认真学习非遗秧歌和三铺龙拳的身影,一颦一动都跟随着老师的节奏;雪松披霜的寒冬,留学生们与中国社区居民、老师们欢聚一堂,包饺子、做花灯、剪窗花、写福字......对于留学生来说逐渐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,学生们也在学院度过了终生难过的中秋节、春节和元宵节;樱花纷飞的春日,学生们在胶北桃园里感受桃花朵朵开,在洋河镇艾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体验鲜果采摘。一张张照片将留学生在学院的一年四季晨昏细细封藏。

面对时与势交互叠加的战略机遇,上合示范区在今年配备“上合工具箱”,开启了“扩能提质”的拼搏主线。上合组织经贸学院积极用活“工具箱”,链接多方优质资源,组织留学生前往本地企业,实地了解美发、美饰、医美“三美”产业,智慧家居数字生产,精酿啤酒智能化制造,火星生活“体验”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商贸环境氛围。留学生们领略了上合示范区在经贸往来、人文交流、乡村振兴、生态建设等领域的丰硕成果,这也为他们今后选择就业上合、服务上合种下了一颗“种子”。

来自俄罗斯的学生斯捷潘表示,学院开设的读写课对他的汉语能力提升帮助很大,显著提高了他的语言水平与表达能力。他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攻读本科学位,并希望未来能留在中国从事翻译工作,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贸易沟通和文化交流。

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,留学生们的精彩故事被人民日报、中国新闻网等10余家媒体报道,学生们已成为一张张靓丽的“上合名片”。

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由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,上合组织经贸学院与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具体负责其建设。学院创新“语言+文化+经贸”的特色留学生培养模式,以“语言”为沟通之钥,以“文化”为理解之窗,以“经贸”场景式教学活动为培育之沃土,打造经贸人才培养“上合样板”,让留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,从书本走向社会,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活力,帮助其成长为满足上合组织经贸合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,为上合组织经贸合作储备人才“后备军”,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“这里提供了独特的国际环境、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机会。在这里,我认识了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学生,除了理论知识教学,学院还组织我们参观企业,并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,这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实际能力。”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学生江晨说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3103912.jpg

回想起去年的金秋,116名青年学子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,今夏又将带着希冀启程,向天南海北阔步而去。祝愿各位毕业生勤耕不辍、砥砺奋进,攀人才高峰、担时代重任,继续描绘人生璀璨篇章!

鲁ICP备2024061878号 版权所有 中国—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